阿穆尔华侨总会在发给北京的长电中,甚至详细列举了出兵的理由,除了保护华侨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之外”也鲜明地提出了”此时正是从俄罗斯手里收回晚清所丧失的利权的好机会,并且趁俄国动乱之际,在远东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抢先布局,总之,出兵“于侨民、于国际,有百益而无一害”,。
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霜和黑龙江督军别,烈臣,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电,“商民呼吁乞援之电,日必数至”,黑河商会甚至派出代表常住沈阳,不得出兵誓不罢休。
身在动乱灾区的〖中〗国外交官们,对华侨们呼吁祖国出兵给予理解和支持。〖中〗国驻海参葳总领事陆是元,在第一时间将海参葳的危机进展、华侨的艰难处境及热切盼望,急电传回北京,并建议〖中〗央“及早筹维,为未雨绸缪之计”。
但是,北京似乎相当为难,未能立即确定出兵。急不可耐的华侨们,说出来的话就不很中听了。
“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公开指责北洋政府:“华商经营俄边界阿穆尔省,现值内乱、政乱,两党争权夺利,会省响应,华侨人口数十万,财产数万万,受该乱党扰害,实不聊生,屡请黑龙江督军进兵保护,苦无〖中〗央命令,未敢擅进,意将华侨生命财产置诸脑外。”,国务院随即进行了讨论,终于在3月13日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葳护侨,由海军部负责落实。海军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号巡洋舰担负这开天辟地的出国护侨任务。
其实,当外交部收到海参葳总领馆报告的第二天,就立即与海军部展开了磋商。此时,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萃命爆发仅35天,考虑到十月苹命波及到远东的时差,北洋政府的行动可以说是非常及时、迅速的。
对于派遣军舰护侨,海军部毫无异义,认为理所当然,但是,“现时国内多事,军舰不敷分布”爱莫能助,只能通过外交途径为华侨尽力提供救助。
海军部的婉拒,绝非推托搪塞,此时国内的确是多事之秋。
这年7月,孙文在广东联合西南军阀等,发动第一次“护法战争”。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北洋第一舰队,投奔了南方阵营,这导致政府手上能掌握的海军力量大为削弱。俄国内战导致华侨告急之时,祖国的内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各种势力在动听的口号下互不相让,纷纷指责对方“假共和”,宣称自己才是“新共和”,。遥远的西伯利亚的华侨命运,也就只能留给当家当得焦头烂额的北洋政府去操心了。
对于海军部的婉拒,外交部却并不气馁,当天再度发函,要求海军部以华侨为重、以大局为重。海军部一时处在两难的境地,直到半个月后的圣诞节当天,才答复:依然是无舰可调。
更多的呼吁信涌向了北京。海参葳中华总商会、伯力中华商会等华侨社团相继到〖中〗国驻海参葳总领事馆请愿,1918年1月8日,陆是元总领事再次致电外交部,要求〖中〗央果断调集军舰护侨,“以慰华侨之恐慌”,”“以壮华侨之胆”并“派得力陆军驻扎东宁、虎林、图们江、绥芬河四处”确保撤侨通道的畅通。
1月19日,外交部将海参葳总领事馆的电报提交国务会议审议。依然被南方动乱搅得一团混乱的〖中〗央政府,同意了护侨之事。国务会议决定”由陆军部会同奉天、吉林两省,抽调陆军进驻图们江,保边护侨。2月16日,国务会议又决定,由吉林督军调兵绥远,保护伯力华侨。但考虑到出兵入俄将引发复杂的国际问题,军队不得越境行动,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撤侨通道的安金与畅通。
控制东北的张作霜等奉系军阀,与控制北京的皖系军阀,并非同志加兄弟,备有备的小九九。但在护侨的问题上,双方罕见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两省奉命,立即抽调了大批兵力。张作霜等还在华侨中推广自我保护办法:“一、财产造册送交俄官,以为损失索赔根据。二、紧急时悬挂国旗,标示华侨。三、各商设团自卫。”
但是,这种隔靴搔痒的办法已经无法应付俄罗斯越来越恶化的局势。2月份,布尔什维克在海参葳暴动,推翻了当地1日政权,却未能控制局面,海参葳社会秩序彻底崩溃。〖日〗本、美国、英国也已经派出军舰,进行武装示威。
此时,南方“护法”,阵营围绕着拥护孙文还是拥护约法”发生了分裂。孙文希望借护法战争之机会,建立自己的军队,要求海军总长程璧光率舰队与他协同,攻击驻守广州的桂军。桂军乃是“护法”,同志,如此内讧,遭到程璧光拒绝。孙文遂带人强行登上同安、豫章两艘军舰,并轰击广州城。程譬光事后下令撤除了同安、豫章两舰舰长的职务,但2月26日”他就在光天化日下遇刺而亡。孙文与桂系相互指责对方是幕后的凶手。
护法军的内讧,令〖中〗央政府的压力大为缓解。2月27日,也就是程璧光被刺杀的次日”〖中〗央收到了新任驻海参葳总领事邵恒睿的紧急报告,指出:日、英、美都以“护侨”为名派出军舰,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我国既已实行加入战团,亦当速派军舰来葳,相机应变,不但得以保护侨民之生命财产”假令一旦失和”俄国退让之际,该三国对于俄国亦必有所要求,倘或咸争利权,提起分割租界事,该三国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干载不遇之机会,而我国侨民较诸他国众多,若无武力以作后盾,未免向隅矣。”,邵恒睿在发给北京的电文中说:“我侨民之众,关系之巨,处常之难,应变之险,远非他国之比。果真处于绝交或交战地位,又或猝值暴变,人有自卫之力,我何所持。人可鼓掉而去,我将焉往。前虑运粮为梗,我先受饿,兹虞风云莫测,我先蒙难”,。
国务院随即进行了讨论,终于在3月13日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葳护侨,由海军部负责落实。海军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号巡洋舰担负这开天辟地的出国护侨任务。
“海容”,号巡洋舰,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了3艘军舰,排水量涌炖,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军史上统称为“海容级巡洋舰”,。3舰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均悲壮自沉于江阴附近的长江航道”以堵塞〖日〗本海军的进攻之路。
〖中〗国派遣军舰赴俄护侨,激怒了〖日〗本。此时的〖日〗本,正致力于建立中日的共同防卫体系”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满地区”,的特权。〖中〗国的单独行动,大大打乱了〖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计划。
可以说,“海容”号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单薄,对护侨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但这不仅是〖中〗国执政者第一次通过武装护卫的方式表示对海外侨胞的关切,更是在当时的弱势环境下,对〖日〗本逼迫的一次“软”对抗。
在〖日〗本的高压下,〖中〗央政府一边尽力敷衍〖日〗本,另一边敦促“海容”,号尽快成行,将生米煮成熟饭。外交部不断催促海军部,“即日开驶”并电告海参葳总领馆”切实做好“海容”,号的煤炭、淡水、食品等补给供应。4月9日,在〖日〗本的一再责难下,“海容”号驶离国内军港,4月16日在华侨们的欢呼声中,进入了海参葳港口。
此时的海参葳港口中,已经有了另一艘悬挂〖中〗国五色国旗的商船“飞鲸”号。“飞鲸”,号属于国有企业“轮船招商局”此次奉派前往海参葳撤离华侨。这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动用民用交通工具从海外撤侨。早在确定了“海容”号巡洋舰赴俄的同时,〖中〗国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东三省地方,紧急加派机车、商船”从陆海两路加快撤侨。“飞鲸”,号于4月10日出发,先期到达了海参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