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张遇春春字营的炮队,这是淮军最早建立的炮队,但其规模似乎一直维持在二百人的范围内,也未在战场上有进一步的显要活动。1864年5月张遇春死后,其春字各营先后撤并,惟留春字中营,或者就是因其有开花炮队之故。其后此营随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北上剿捻。1868年春与李昭庆所带各营一起裁撤。
二是常胜军裁撤时,应英上海领事巴夏礼要求,又留存洋枪队千余人在上海训练。到1864年10月,李鸿章命潘鼎新将其整顿,分由余在榜管带五百余人,袁九皋管带三百余人,其余作为余丁。这两营各有原常胜军所有的开花炮、洋火箭、洋枪等武器,实际是两个洋枪炮队,井非单纯的炮队。余在榜营在1865年6月拨归鼎军节制,随同北上剿捻,不久调出,后归入盛军麾下。
其他如盛、松、勋等大枝营头,以后大多建立了的炮队。没有专建炮队的营头,也常在步营中间添洋炮一、二哨,虽非定制,但多被效仿采用,营制上也突破五百人,常有七、八百人之多。
剿捻以后,淮军火炮装备又有新的发展,在引入新式后膛钢炮的基础上,仿欧式的新式炮队营也相应编立,此留待后文再述。
四、洋务运动及练防各军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清军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输入。那时输入的是前装炮,称为炸炮或开花炮。依其身管长短,分为长炸炮、短炸炮两类。长炸炮就是加农炮。其大小是按炮弹重量区分的,大的弹重百余磅以至几百磅,小的弹重几磅到十余磅。我国从英、法等国输入的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种。十二磅以下一般用于野战,这时期野战炮的长度约为口径的十六至十八倍,火炮重量为炮弹重量的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弹药前车。其性能:进行直射时,炮弹约在300码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3000-4000码,但距离这样远时,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过1400-1500码,即使在这个距离上,六发或八发炮弹中,也只可能有一发命中目标。二十四磅和三十二磅炮是用于攻城或装备于要塞及军舰上的重炮。一些为专门目的制造的,共长度为口径的二十二至二十五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我国当时称为田鸡炮、硼炮或冲天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跳我国仿制的短炸炮有十八磅、四十八磅、一百零八磅等种。这种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约为口径的六至十二倍。口径较大,一般为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发射时固定于45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的远近,如十八磅炮用药三两多,射程达千余米,初速为200-260米/秒,弹道弯曲。一般用于攻城或装备在军舰上,也可用于野战。由于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较轻(十八磅炮重不过五十斤),因而运动灵便;由于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弹所受空气阻力不人,因而射程较远;出于其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工事具有较大助威力,这是它的优点,其缺点是命小精度差。
六十年代初清朝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高潮。1864年李鸿章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1867-1876年间共生产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膜饱有较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1884年共生产23门。1880-1885年,该局又先后生产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门。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后装炮开始输入我国,主要有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德国克虏伯式和格鲁森式几种,包括陆路炮(野炮)、过山炮(山炮)、要塞炮和船台炮(舰炮)。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149.2毫米,炮身重4.5吨,射程7500码。1886年又生产1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203.17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7000码、7700码和8400码,至1891年共生产56门。1884年,金陵机器局首先仿制成移动式的德国格鲁森式口径37毫米二磅弹后装线膛架退炮。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口径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7200码、8000码、11000码,炮身重分别为19吨、21吨和25吨,至1898年共生产19门,用于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装炮,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1893年,共制造4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重的火炮。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4.7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7000码,至1903年共生产56门。
1895-1900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37毫米、47毫米、53毫米、5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290余门。1897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2磅子、3磅子、6磅子、12磅子炮,口径分别为37毫米、47毫米、57毫米、76毫米,皆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产411门。根据江南制造局1900-1903年的有关报表可以看出,该局平均年产100磅及40磅炮子的船台快炮(舰炮)各4-5尊,12磅炮及6磅炮各10-20尊,3磅炮40-60尊。
较新式的后装管退炮的仿制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第一门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管退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这门火炮除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久,其它较大的军工厂局亦相继具备了仿制管退炮的能力,但生产数量极少。如1907-1908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管退过山快炮仅六尊。
从以上洋务运动中清朝火炮生产情况来看,其重点在于要塞炮和船台炮方面,而陆军野战用炮的生产稍嫌不足,主要依赖从国外购置,但仍难以满足清军的需求。因此,在清朝后期的练、防各军中,李鸿章的淮军及直隶练军装备较好,如七十年代初李鸿章添置了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4磅钢炮114门,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每营170余人,配钢炮6门,略与西式炮兵连相仿。),用以装备铭军、盛军和亲军。除淮军系统和满清的八旗禁军(例如,八十年代神机营就装备了克虏伯4磅陆路钢炮8尊、金陵局造过山炮8尊)以外,其余各军在六十至八十年代装备的新式洋炮较少。例如,中法战争中,入越作战的滇军有一百二十余营,近五万人,但装备的新式克虏伯炮仅有十二尊;盛京地区编练的十数营的盛字练军,仅有炮队三哨;山东全省勇营数十营,仅有广武军的两营炮队,等等。不少练防勇营多无专门的炮队营,而采取在统领下直属的中营添置几哨炮队的做法。在清军的火炮装备中,旧制火炮仍占大多数,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均带来了显着的不利影响。八、九十年代以后,清军中的野战火炮装备略有改善。如东三省整编的练军已有克虏伯炮六十尊左右。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建议“所有湘军各营及督抚亲军、新兵等营,应一律编立炮队”,并规定:凡统领五营之军由中营编成炮队者,营内前后左右四哨,每哨配炮六尊,共二十四尊;凡统领四、五营分营操练之军,每营配炮四尊。因此,当时两江的合字五营、新湘五营两军以中营专练火炮,每军装备两磅子后装炮二十四尊;老湘五营、督标新兵五营两军以五营分营操练,每军配炮二十尊;督标亲军以四营分营操练,配炮十六尊。
晚清进行了一定的海防、边防建设,要塞炮的购置和装备相对要好一些。从七十年代起,北洋在京师门户-大沽、北塘及其新城构筑了多个炮台群,装备大小火炮三百余尊,并以精锐的淮军盛字营和海防练军驻守。南洋在吴淞至南京段修筑炮台60余座,安放巨炮近百尊,以后又在镇江、江阴等处修筑炮台,安放新式后膛大炮。鲁、浙、闽、粤等省也在海疆修筑了一批新炮台。在内陆边防方面,西南各省以广西边防建设最好,计在中越边境修筑大炮台34座、中炮台48座、碉台83座,并购入大口径克虏伯火炮与中小洋炮分布于各炮台。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也在边地修筑了部分炮台,购入少量大口径要塞炮。
北洋海军成立之后,李鸿章在海军基地旅顺、威海卫均修筑了坚固要塞区。其中旅顺共计有二十多处炮台群,火炮一百四十余尊,其中不乏100口径,甚至200以上的重炮。威海卫各炮台群装备火炮也达一百七十余尊。旅顺、威海卫和大沽口形成北洋海防的三角形支撑点,也构成了拱卫京畿的重要门户。可惜旅顺、威海卫毁于甲午,大沽毁于庚子,令人扼腕。
五、新建、自强、武卫诸军炮兵
甲午战争后,清廷认识到旧式军队的不可恃,开始了裁汰旧军、编练西式新军的活动。其中,北洋的新建陆军和南洋的自强军在组织编制、干部配备、武器装备、操法训练等方面开始模仿西洋,开了练新军的先河。
1894年底,督办军务处委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编练新军,到次年已经募足步、马、炮、工共十营四千七百五十人,号定武军,驻天津马厂训练。定武军中的炮队有正副两营一千人,装备火炮以克虏伯、格鲁森炮为主。这年年底,改由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练,驻扎津南小站训练,并改称“新建陆军”。新建陆军改革了营制,每营编制人数较定武军有较大增加,共编有步、马、炮、工共八营七千三百人,分左右两翼。其中炮队一营,列为左翼,编为左翼炮队第三营,炮队营的统带官为段祺瑞,营分三队: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接应炮队,每队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队领官商德全,装备克虏伯七生半(即75mm口径)过山轻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队领官田中玉,装备格鲁森五生七过山快炮二十四尊;接应炮队领官张怀芝,装备格鲁森五生七陆路快炮十八尊。全营官弁兵夫总数高达1651人,配马474匹,炮六十尊。从编制与炮位数上看,相当于西制一个炮兵团,队相当于西制炮兵营。新建陆军的火炮装备主要是甲午战争时委托德员汉纳根设法购入储存于北洋,建军后由袁世凯电禀督办军务处拨与。
1898年底,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内部组织基本不变,并于次年随袁世凯开赴山东。1900年庚子事变时,因荣禄的武卫中军无炮兵,袁世凯奉召将右军接应炮队与部分步兵组织为步炮混合队七百余人,委张怀芝率领去北京拱卫武卫军大营。在清廷向各国宣战后,武卫后军与神机营、虎神营围攻东交民巷使馆不下,调张怀芝的开花炮队往击。张怀芝得荣禄“横竖只要宫里听得见炮声就是了”的密谕,虽炮声连连,而不伤使馆毫发,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战后全部归建。
1901年底,武卫右军随袁世凯离鲁入直,驻扎京师南苑,成为朝廷拱卫之军。以后由于调拨变化,炮队的装备稍有改变,到改编北洋常备军前夕,有格鲁森五生七陆炮十二尊、格鲁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虏伯八升七围城快炮四尊、马克沁八毫米二轻机快炮(即机关枪)八尊。1905年春,在扩建北洋军的运动中,武卫右军被改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即以后的近畿陆军第六镇,炮队营也相应地被改编为炮队第四标(即以后的炮六标),其中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接应马炮队分别改编为炮四标第一、二、三营。
南洋的自强军也是与新建陆军同时编练的一支新式军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练成步马炮工十三营共计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陆军规模要小。其中炮队两营,每营四哨二百人,装备炮六门,相当西制一个炮兵连。自强军的两营炮队中,一营装备克虏伯八生的后膛钢炮六尊,另一营装备英国麦克尔逊七生半后膛钢炮六尊。自强军一直没得到发展,以后转归北洋节制,1905年春与武卫右军合编入北洋常备军第四镇。
1898年底荣禄提议组建武卫军,除以聂士成的武毅军改编为武卫前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宋庆的毅军改编为武卫左军、董福祥的甘军改编为武卫后军外,又新成立自兼的武卫中军。武卫军共六万余人,成为拱卫京师的基本力量,是当时具有初步兵种合成的精锐部队。庚子事变后,除武卫右军在山东得以保全,左军留存外,中、后两军被裁,前军被拆散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