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别董大》出世!

也幸亏赵都安打了两场胜仗,还有未来皇夫的名头在,这群人不敢明着针对,最多捧杀。

白缉司作为赵都安一派的‘亲信’,风头正盛,又地位不高,是最好的打击目标。”

其余几个堂口的缉司也走了过来,暗暗点头。

海棠并非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憋气。

这时,她眼角余光忽然注意到远处一行人骑马而来。

眸子微微一亮:“他竟然来了。”

一众缉司望去,惊讶发现,消失了大半个月的风云人物,竟堂而皇之,纵马而至。

赵都安穿一身黑色劲装,脸上覆着标志性的纯白面具。

身后跟随梨花堂一众锦衣。

……

“唏律律!”

赵都安在乐游原边缘勒马,翻身下马,给缰绳一丢,自有后头的锦衣去安置。

他自己则带着钱可柔、沈倦、侯人猛等亲信如利刃,切入人群。

霎时间,吸引了全场注意力,远处踏秋的游人,亭台楼阁中吟诗作赋的文人,都陆续停下动作,眺望而来。

更有指指点点。

这个近期京中的风云人物,竟真来了!

霎时间,赵都安面前的人群如潮水般,向两侧让开,有闪躲不及的,被身旁亲友猛地伸手拽开!

如畏猛虎!

赵都安脚步轻快,目标明确地往山顶的甘草台走。

很快抵达文会所在的山坡。

而方才齐聚一堂,肆意谈论,阴阳怪气他的一大群人都不约而同闭上了嘴巴,目光躲闪,悄然往后退去。

人的名,树的影!

哪怕此人后台不如“赵阎王”,据说却也是个凶狠的杀胚,背后牢骚罢了,有几个敢当面放肆?

就连陈司业与那名都承旨都闭上了嘴巴。

“咦?”

赵都安却停下脚步,注意到了路旁席间的一文一武,两张熟悉面孔。

“是你们啊,又见面了,你们脸上的伤怎么弄的?”赵都安随口询问。

他真的只是随口一问,因为今天他的心情很好、很好。

好到对些许的冒犯懒得在意。

陈司业与都承旨闻言却都是脸色一变,残留淤青的脸孔一阵红一阵白,感觉到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问伤势怎么弄的?

不就是你派人打的吗?

二人想要硬气一些,予以当面讥讽,却发现无论如何张不开嘴。

赵都安分明只是站在二人前头,却已予以二人心有沉重的威压。

陈司业是文人,本就胆怯,不禁看向都承旨。

可那一日,趁着醉酒,胆敢摔杯的枢密院武官今日却不知怎么,心头一阵打鼓,额头见汗。

总觉得,今日这个白脸缉司有点不一样。

赵都安见两人不语,也懒得理会,目光一扫,忽地顿住脚步,扭头往不远处一座亭台去了。

这里是一处文会,主角赫然是董大公子。

身为太师长孙的董大公子,决定暂缓学业,投笔从戎,赶赴西平道助力平叛。

这个消息早已传遍京城。

今日登高文会,诸多文人学子,作诗恭送董公子。

韩粥等修文馆学士,作为董太师下属,同样赶来捧场。

见这位白脸缉司径直走来,一群读书人皱了皱眉。

诏衙鹰犬都是一群粗鄙武夫,往这里凑是为什么?莫是来找茬?

韩粥主动上前,拱手道:

“可是梨花堂白缉司?久仰大名。”

赵都安面具后头,两只眼睛透过窟窿,看了韩粥一眼,笑了笑:

“韩半山之名,鄙人也如雷贯耳。”

韩粥愣了下,因为不知为何,他总觉得眼前人有种熟悉感,却一时联想不到缘由。

赵都安没兴趣与一群文人寒暄,目光扫过亭内一方方桌案上,铺开的笔墨纸砚。

又看向董书生,笑道:

“我刚得了太仓最新的书信。赵都督得知董公子行将远行,故而赠诗一首,以此送行。”

他本想直接去甘草台汇报,但看到董书生,便决定耽搁一些时间。

否则,等他汇报完毕,只怕整个乐游原都要轰动,这送行诗会也开不下去。

那日在酒楼中,他得知董书生投笔从戎,便有心送别,如今恰逢其会,索性先做了这件事。

“什么?赵都督赠诗?”

话一出,周围人一阵愕然,率先惊奇的倒不是赠诗本身。

赵都安与董书生相识,且为友人……这在京城官场中不是秘密。

当初修文馆初立,恰逢神龙寺召开盂兰盆法会,赵都安前往参加,与人起了冲突。

彼时董公子曾出面解围,此事许多人都知晓。

再加上赵都安在修文馆,也有一层“编外学士”的身份,与董太师相交莫逆。

因此赠诗,合乎情理。

众人惊奇的,乃是白脸缉司言语中透露出的另外一个信息:

太仓府传回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