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戒骄戒躁踏实路

2008年的国庆节应该会像一幅油画一样,永远印在甄荣辉的脑海。

1-9月,伊之密的销售额冲破了2亿元大关;同期,二期厂房已经打好了地桩,新设备也签好了合同,预付了200万元的订金。“整个市场都是很好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全球金融风暴肆虐。装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制造行业的源头,从来都是经济环境的晴雨表。即使终端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萎缩,各大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出现项目停摆、投资刹车等现象。甚至,为了压缩成本,普遍裁掉了30%~40%的员工。准备过冬的迹象,开始在各大装备制造企业蔓延。

这一年,也是甄荣辉作为总经理,加入伊之密的第1年。新设备的700万元尾款要不要支付,二期厂房要不要继续投建?成了他和几个合伙人每个星期都要碰头讨论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谓是“生不逢时”,也可谓是恰逢其时,伊之密成立的2002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时间节点。作为技术和重资产投入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家族制甚至是国有制,是这个行业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此时,顺德小家电商人陈敬财,看到装备行业发展的机遇,汇集了一批注塑圈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创建了伊之密。组织形式,是陈敬财出资,其他人以技术入股,实行当时互联网企业中普遍采用的“合伙人制度”。

没想到在关键时候,这个制度在伊之密历史上,起到了“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

回到难忘的2008年。陈敬财打算邀请甄荣辉加盟伊之密,要知道,甄荣辉是拥有长达十几年管理经验的行业“老炮”,在被伊之密的合伙人制度深深触动之后,果断入伙。

当危机来临,合伙人开始针对伊之密是继续投资前进,还是像其他同行一样保守过冬,出现了分歧—

“万一继续扩张,资金出了问题,可能会拖垮企业”。而见惯了市场波动的陈敬财则认为,这场金融风暴只是一个“浪”,过去了就好了,尽管他不能确定这个“浪”有多高,会持续多久。

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出身的合伙人们,基于企业前途的争执,让他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建厂房、买设备本身是基于企业发展做出的正确判断,眼下的风波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会对行业进行洗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到风平浪静,伊之密有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之,陈敬财又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万一伊之密的资金出现困难,我还是有点钱”。

于是,二期厂房继续盖起来了,新设备的尾款也付了。1年后,伊之密的新厂房基本具备了生产条件。

也许是幸运,但更多的是不同行业的不同观点,交叉印证的未来成了现实:2009年初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市场有所回暖,装备制造业也迎来了“春天”。

同行还没做好准备,伊之密如期投产的新厂房、设备,再加上没有大规模裁员,得以抓住机遇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此后连续3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在60%以上,把业务范围从广东、福建扩展到了全国,实现了一次重要跨越。

抄底就在一瞬间

HPM是一家有着130多年历史,曾是美国第二大的压铸机制造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制造业元气大伤,逐渐衰落与外流。而HPM转型不力,轰然倒下,只能于2011年,对旗下资产进行拍卖。

彼时的伊之密,虽然刚刚度过危机不久,但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所有合伙人都同意去美国参与竞标。

在全球汽车轻量化的趋势下,汽车要减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使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铸件、高强度钢、碳纤维,后面两者成本还有点高。于是,使用铝合金铸件蔚然成风。压铸机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

但在一些超重型的汽车零部件压铸成型领域,基本都是被德国、日本等国公司盘踞着,比如瑞士布勒、德国富来、日本宇部和东芝等。虽然伊之密等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也在不断研发和生产,但无论是品牌力还是技术,都跟国外产品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能成功拍下在重型压铸机上颇有技术经验的HPM,也意味着伊之密可以成功弥补这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