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何也?

因为大汉保证了粮种、农具的供应,保证了俘虏每日的口粮,农具每日能损坏数百把,但是五丈塬上的铁匠马上就能将之修好。

临晋百姓是不知道去购买一把铁锄就能多耕几亩地,产出的价值远比一把铁锄高得多吗?

据他调查,非是如此。

是他们能够购买到的铁制农具质量多奇差无比,有些差的,甚至耕不了一亩地就断了。

百姓没得选择,没钱、也没处修理,反倒显得石制、木制农具更加好用了,至少这些简单粗糙的农具,他们可以自行打磨,坏了再打,除了时间外,几乎没有成本。

而他们的时间是最不值钱的。

就在陈祗思绪发散之时,天子的声音再次将他拉回现实,将漂浮的眼神再度聚回天子身上,只见天子神色严肃又认真。

“临晋在籍户口不过八百。

“若能将这八百余户,按距离远近聚在一起,分设三四个农庄,朝廷集中赈济口粮、粮种、铁锄及龙骨水车等农具。

“每个农庄设一典农官,遣十余典农吏,再建一铁坊集中生产修理农具,以专人向他们集中教授代田、轮作、沤肥之法。

“一年内,朝廷会有所损失。

“到了第二年,百姓便能自立。

“第三年,百姓大概就已经能自给自足,有些存粮,能够抵御一定的风险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朕以为这些手段,大概要比免除他们几年赋税徭役要更好一些。

“而大汉现在的付出,将来会得到几倍、十几倍的回报。

“所谓的休养生息,难道非得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而不能是朝廷主动干预吗?”

枣祗为曹操提出屯田之法,曹操一开始也不敢用。

而曹魏明明已经有屯田之法,到邓艾再度提出淮南屯田,同样能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就是因为此法与当下人们的观念产生了碰撞,天下人普遍认为政府不当过多干涉百姓。

文景之治的仓廪丰足与武帝时期的户口减半,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最佳的正反例证。

陈祗沉默思索少顷,连连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陛下今为百姓计之深远,真可谓百姓……”

“好了,不用说这些奉承话,朕不爱听,今天也没心情听,我们就说实际的。”刘禅打断了陈祗的马屁。

陈祗神色有些尴尬,但还是马上连连谢罪称唯。

听到现在,他对于天子的想法大部分都已持赞成态度。

只是,对于一些屯田的固疾,他仍然有些顾虑。

思虑片刻挺直了身板,正色道:

“陛下如此务实避虚,那臣便也避虚就实了。

“不论唤作屯田还是农庄,事实上都是聚百姓进行耕种。

“此法古以有之,当年枣祗向曹操提出的屯田之法,一年便为曹操积粮数百万斛,也可谓天下皆惊。

“但这种屯田之法,到了最后,无不变成盘剥凌虐百姓的恶政顽疾。

“屯田客被束缚在田地上,典农据军屯民屯及屯田客为私产,盘剥凌虐,一旦不事劳作,辄鞭挞之,百姓苦役,流亡者众。

“现在陛下在关中关注此事,这种事情固然不会发生,但日后呢?等陛下到了关东,恐怕这农庄之制就会慢慢演化成压迫百姓的工具,陛下初心虽好,但日后…一个不好,恐怕就要为陛下惹来骂名啊。”

刘禅当即摇头:

“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在连农具、粮种、口粮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候,让百姓抱团取暖,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

“至于你说的腐败贪墨,凌虐百姓诸事,至少也是几年,乃至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当务之急,是先解决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再解决是否贪墨腐败凌虐百姓的问题。

“朕会一直把眼睛放在这里,也会控制自己的贪婪,到农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的时候,就让管理农庄的典农官吏全部撤离。”

曹魏的屯田最后成了蔽政顽疾,是曹魏放纵的缘故,也是曹魏贪婪的缘故。

因为屯田民真的太好盘剥了。

而到了后期,天下户口大部分被世家豪强隐匿,在籍户口又有近三成赏给了王侯将相,战乱频仍不息,曹魏就更不舍得取消屯田之策了。

刘禅看向陈祗:

“其实,朕本来打算回去跟丞相研究一番,等有了结果,再派人来跟你说的。

“但想来想去,还是直接让你知道朕的心意。

“以临晋为试点,要是实在搞得不好,那我们就取消,几千口人,我们折腾得起。

“要是搞得好了,那我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整个关中。”

天子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陈祗哪里还不知道天子心意如何,顿时俯首:

“虽然只是区区八百余户,但陛下却如此上心。

“这不正应了先帝那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吗?

“臣定然为陛下做好此事,若做不好,臣便回蜀中耕田,再无颜见陛下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