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打开锦盒,里面珠光宝气,晃得人眼晕。他却没多看,随手关上盒子:“珍宝退回去,让使者带点江南的红薯种来——告诉吴越王,朕不爱珍宝,就爱红薯。要是他能送好的红薯种,朕请他吃汴梁的烤红薯。”
内侍愣了愣,赶紧应“是”——这大宋的皇帝,果然跟别的皇帝不一样,见了珍宝都不如见了红薯亲。
太阳渐渐升高,土炉里的红薯烤了一炉又一炉,甜香飘满皇宫。柴宗训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身后跟着符太后,手里还拎着个小竹篮:“赵叔叔!我跟娘烤了些红薯干,给你尝尝!”
老赵接过来,打开竹篮——里面的红薯干切得整整齐齐,晒得半干,还带着点蜂蜜的香。他捏起一块尝了尝,甜得眯起眼:“不错!比老李烤的还甜——宗训,你跟谁学的?”
“跟李叔叔学的!”柴宗训仰着小脸笑,“李叔叔说,烤红薯干要先蒸后晒,才甜。”
符太后笑着说:“宫里的宫女太监,现在都跟着老李学烤红薯,连御膳房的厨子,都改烤红薯了——你这大宋,真是要变成红薯国了。”
“变成红薯国才好。”老赵摸了摸柴宗训的头,“人人有红薯吃,比啥都强。”
百官看着这景象,心里都暖烘烘的——没有朝堂的尔虞我诈,没有君臣的尊卑疏离,只有一群人围着土炉烤红薯,唠着百姓的生计,说着北境的防务,连风都带着甜香。
张琼突然站起来,举着红薯喊:“陛下!俺们跟着您,天天吃红薯,守着大宋,值了!”
“值了!”百官都跟着喊,声音震得土炉里的炭火都“噼啪”跳。
老赵看着眼前的热闹,又摸了摸怀里的焦红薯皮——从陈桥驿的泥沟里捡来,揣到现在,已经成了他的“护身符”。他突然觉得,这大宋的江山,不是靠刀枪打下来的,是靠一块又一块热乎的红薯,暖出来的;是靠一群能一起啃红薯的兄弟,撑起来的。
“走!”老赵拎起一块刚烤好的红薯,对着众人喊,“再烤一炉!烤完了,朕带你们去汴梁街上逛——让百姓瞧瞧,他们的皇帝和大臣,都是爱吃红薯的实在人!”
众人轰然应和,围着土炉忙起来——有人添炭,有人翻薯,有人帮老李擦汗,紫宸殿后的偏院,成了全汴梁最热闹的地方。阳光洒在土炉上,洒在老赵的黄袍上,洒在每个人手里的红薯上,暖得像要化了。
这大宋的日子,就从这一炉炉烤红薯开始,甜得扎实,暖得长久。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