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二 决断

第二日,朝廷加急指令快马送到宁远,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吴三桂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宁远的命令。他得到赐封的喜讯,当然感到高兴。他以如此年轻的年纪得封平西伯,这在他的仕途上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地突破。

此刻,吴三桂的确是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然而,在他短暂的兴奋之后,不能不想到,崇祯这次破格优赏意味着什么,他凭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崇祯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处!

再深入一层想一想,他感到形势变得严重起来,已到了十分危机的程度,否则,崇祯怎么会突然把“平西伯”地赐封加到自己身上?他身居辽东,封号不加“平辽”、“征辽”字样,却加了“平西”两字,这不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准备打西边的贼军吗?

果然,才到了下午的时候,崇祯又特使太监谢文举星夜驰至宁远,向他下达了旨意。令其弃守宁远,以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入京“勤王”。

将圣旨给朱斌看了之后,朱斌也不敢怠慢,又和吴三桂详细商议了如何部署,一旦发生变化如何联络,江南军和关宁军如何呼应等等之类,朱斌当即告辞,星夜赶回江南,以做万全之策。

朱斌前脚一走,吴三桂立刻叫来林庆宗,吩咐了撤离事宜之后,又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把我吴家所有的产业,都给我放在宁远!”

林庆宗呆在了那里:“总镇,这可是吴家几代人的心血,咱们这一走,清军很快就会进入宁远,难道您要把这些东西全部留给他们?”

“不错,我就是要留给清军。”吴三桂微笑了一下:“东西只不过是死地。一旦吴家都没了,还要这些身外之物做什么?可是,我却要看看大清的朝廷是如何对待我留下地这些东西

吴三桂所部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如果仅是撤军,自然容易。但还要撤走当地百姓,那就麻烦多了。

而吴三桂生长于辽东,他的部属也多系辽东人。由于长期同清兵仇杀,一旦失去辽兵和吴三桂的保护,处境可想而知。所以,辽民和士兵家属不愿留在宁远。吴三桂也不能不为他的部属着想,便决定把宁远及其附近地兵民全部迁入关内。

尽管形势紧急,刻不容缓。但他为准备撤退仍耽搁了数日,撤离诸事完毕,三月初十,吴三桂率军民二十万众撤离宁远,遗弃明朝苦心经营近两百年的宁远孤城,向山海关进发。

百姓离家乡随军逃难,妇幼老少啼号,拥塞于道,每天行路不过五十里。此时,吴三桂如急国家所急。本来可以选出精锐,亲率他们兼程疾驰,是能够早日抵达北京的。

可是,他仅以部分步骑兵先入关,他自率精兵殿后,随百姓缓缓行进。他并不急于进兵。如为护卫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袭击,不能疾行,也不无道理。事实并非如此。

清兵破了中后所等三城,很快撤军,没有占领。因为中后所三城处于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清朝担心腹背受敌,宁可弃城而不守。仅对宁远施加军事压力,时加侦探。

这次宁远军民撤离,一路上没有受到清军的阻击或拦截,任其离去。事后才得知。防守锦州的清将艾度礼等从难民口中获悉宁远一带,人心震恐,闻风而遁。至三月十六日才将这一消息传达到盛京,满清决定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清朝在得知吴军撤离宁远后,并没有追击或拦截他进关的企图,也没有立即夺取宁远的企图,而是作为准备,等到四月时再进兵。因此,吴三桂颇有意拖延时间,不愿意捷足先登,他宁愿让其他各镇兵先行北京与贼军一战,而后坐收渔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实力不受大损失,又得与各镇总兵分享“勤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