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决战的失败者李自成,对他而言,是一场真正的悲剧,也是大顺军的大悲剧。但是李自成地之败,归根到底,是他进北京后一系列的失误所造成的!
他出征山海关,失之轻率,没作准备,就匆匆出师,已伏下了失败的因素。军队的士气已不如前。进北京后,意淫掠,身各怀财物,谁人还有斗志……
当一听说清兵将至,已生怯心,而刚一接战,即溃逃不敢战,这些加在一起,终于招致了大顺军的全线溃败!
一场关系命运地决战,山海关大战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
而在此次大战之前,大明王朝的历史被大顺军给翻过去了,经此一战之后,清军则把大顺军的历史给翻过去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的新纪元,看起来即将开始。
而吴三桂作为大明臣民的历史业已终结。从此,他要为新主人,满清,谱写另外一篇岳章!
但是,历史从则这里开始转弯,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这一场的血战,将注定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吴三桂和满清,将永远没有胜利者!
……
李自成率大顺军余部,自山海关向永平撤退,于当天晚上退到永平,收揽溃散地士卒,重新集结兵力,又得数万人!
一方面,他力图保存大顺军的力量;而另外一方面,阻击清、吴军的追击。李自成为了赢得撤退的时间,缓解清、吴军地追击,又使出了他一贯使用的伎俩,特派明降官张若麒赴吴三桂军中议和。
正在紧追不舍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议和的要求,其条件是李自成必须归还崇祯的太子和两王;速离京师,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
而李自成表示只要允许他不受阻碍地回到北京,一定把太子送到吴三桂的军中。
吴三桂当即同意,便停止了对大顺军的追击,率部返回山海关。
吴三桂明知其父尚在李自成手中,却不提以交还其父为条件,相反,坚持要朱太子和两王。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地意识到,吴三桂心中别有长图;将太子掌握自己手中,获护驾拥立之大功,且能以此号召天。
显然,索要太子远比索要其父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但是,这毕竟是误吴三桂与李自成的一厢情愿,多尔衮岂能放过大顺军?他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大顺军,以便夺取整个中原。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允许吴三桂以得崇祯太子为交换条件,放弃对大顺军的追击。
恰恰相反的是,他要遵循既定方针,乘胜进军,不给大顺军喘息的时间,防止他们逃离北京,携带大量财物而去。
虽说他急于进军,也虑及到他和他的八旗将士及关宁军连日跋涉与苦战,需要暂作小憩。所以,他于山海关之战当天晚上在追击大顺军一段路程以后,也返回到山海关,他们不进城里,却选了离山海关五里靠近战场的地方宿营。
清军从关门大战中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多尔衮用此战利品,大赏诸将士。
吴三桂获得了最高奖赏,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他为平西王,赏赐玉带、蟒袍、貂裘、鞍马、玲珑、撒带、弓矢等物;又令吴三桂以下各将领,及山海关城内吴军皆剃发。
吴三桂受封为平西王,标志着他彻底降清。
他从请兵、献关、与清军联合作战,到受封为王,是一个短促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吴三桂方面来说,他是在形势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这条路,用大顺军的鲜血换来了一顶王冠。
从多尔衮方面来说,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形势和三桂处境困难,有步骤,而又迅速地诱迫吴三桂不得不就范,吴三桂被招降和受封为王,这是多尔衮一次巨大的胜利!
。VIP中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