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二 读书人

朱斌手里端着饭碗,半晌不语。复社初立的时候,勇于和阉党斗争,表现得还是非常勇敢的。但随着复社的壮大,以至“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并且他们强行要求所有人遵循他们的理论,其危害性很快便体现了出来。而张溥这个人,为了自己所谓地“追求”,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当年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并且将话挑明:

“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地政局……”

当周延儒重新当上了首辅后,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的人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二册,在朝野中广为散发,利用他的影响力,造成了极其恶劣地影响!

这些所谓地士子大豪参政,有其好的一面,但他们不懂得政治,往往只凭着自己地主见,强行要求朝廷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一旦感觉受了什么委屈,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骨”,当即就会挂冠而去,丝毫也不顾留下的这一堆烂摊子……

不过,也不都是像张溥这类的人,其中也有顾炎武等真正有些见识的人。这些人年轻,有活力,充满了报复,渴望为大明朝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如何用好他们,将他们引向一条正轨,也就成了朱斌所要考虑的了。

“陵社现在取缔,却在朝廷和民间造成不好的影响。”朱斌沉吟着说道:“我也想到了张溥或许会凭借陵社的影响力,而鼓动读书人闹事,对抗朝廷一系列的新政。但必须要知会各地官员,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除了首恶之外,对他们一不能杀,二不能抓,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读书人在民间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我们要是抓了,甚至是杀了他们,在民间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些百姓乡民便会用敌视的态度来看待朝廷。所以,如何处置好这件事情,我看也就成了咱们的当务之急。”

“崇祯七年的时候,归凌发生过一起读书人闹事的事件。”岳谨元这时忽然说道:“后来因为前任归凌知县处置不当,抓了几个读书人,结果事情闹大了,附近几个乡县的读书人全部赶到了归凌,静坐在县衙门口示威,声言要以血抗争……”

见岳谨元突然说起了这事,一众人都好奇起来,只听岳谨元继续往下说道:

“后来朝廷知道了,紧急撤换了那名知县,新委派了一名叫葛亨的人前往接替。要说这葛亨也真有几分本事,到了归凌没有几天,便上书朝廷,说事情已经平息了,读书人和助威的百姓全部安心回到了家中。先帝不信如此轻易便解决了,派密使前往探查,结果归凌果然如葛亨说的那样,一切平静如常,先帝接报后引以为奇,甚至还说出了若我大明官员都如葛亨,我就可以少操很多心了这话来……”

朱斌听了大喜:“这人现在可知在何处?”

岳谨元摇了摇头:“后来他因犯事被罢免,战乱中便没了他的消息。”

朱斌毫不迟疑地说道:“找,一定要把这个人给我找出来,这样的人是个人才,我不管他以前犯了什么事,但此人我一定要用,而且不光是用,重用!”

。VIP中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