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一桩十五年前的旧案(求追读)
议事堂内,齐平的声音打破寂静。
众锦衣刷地看向他,因发愁,脸更黑了的余庆眸光灼灼:
“你发现了什么?”
齐平抬手,示意不要反应太大,他将两份履历摊在桌上,道:
“这上面写,陈年与王显,年轻时,都有在西北军任职的经历。”
就这?锦衣们面面相觑。
那名大嗓门校尉撇嘴:
“这不算啥特殊吧,先帝在位时,西北战役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边军与草原蛮子都有摩擦。
且西部州府,山匪横行,再加上战后重建……很缺人手,朝廷不少官员都前往过那边。”
在他们看来,这并不值得注意。
京都的城卫军大体分两部分,一部分拱卫外城,名为“京都守备军”。
余庆沉默了下,似在回忆,突然开口:“我记起一件事。”
王显为何会封爵?
这履历上,只写了立大功,但未写明,是什么功劳。
一行人当即往堂屋去。
说着,他却并未拆开,而是将其递给齐平,问道:“过去看看?”
后者接过,扫了眼,眼眸撑大,脱口道:
旁边,另一名校尉也开口:
“我这里有陈年的供词!他也是人证之一!?”
“大人,这……”旁边的吏员也是吃惊。
恰好,时间点又惊人的相似,两名死者的人生,在这里发生了交汇。
是的,这里很有意思。
“郑浩常……这是谁?”
人没上午多了。
正是案情的简述。
“恩。”齐平点头。
齐平眯着眼睛,说道:
“我来京都尚短,对官场之事,知晓不多,但也听闻,封爵乃大事,帝国最近一批,大量封爵,还是在西北战役,封赏功臣,可那是在三十年前。
对于镇抚司借阅卷宗的要求,刑部并未拒绝,更委派了一名主事前来帮忙。
卷宗很厚。
齐平表情不变,继续说道:
“纵使如此,可两人从军中,调回京都的时间点却惊人的巧合,都在十五年前。”
说着,他作势起身。
旋即,意识到孟浪了,有些尴尬地看向顶头上司:
“头儿……”
“涉及王显的部分,在哪里?”他问道。
“林国忠?昔年那位左都御史?”有校尉失声道。
当得知,其要调查连环仇杀案,略感惊讶,却也并未多问。
刑部衙门很威风,带了个“刑”字,气氛都平添几分肃杀。
齐平恶补过相关知识点,没有理解障碍。
后者摇头,表示没有。
齐平拂去尘土,小心铺开,分发给众人观瞧,自己拿起了最前头的一份。
齐平眸光骤然一亮,意识到,自己可能找到了关键:
“所以,这两人都是揭发林国忠的证人?!”
顿了顿,似怕齐平不知,补了句:
“神机营乃京都守备军三大营之一,主管火器制造。”
此为,林国忠案。
……
此刻,众人各自都分了几张卷宗,相比于自己一一查验,每人负责几页,效率更高。
约十五年前,先帝掌权时期,江南士族出身的左都御史林国忠权力正值顶峰,距离入阁,只差临门一脚。
余庆说道:“神机营都司。”
屋内,齐平心系案情,也不客气了,进了屋子,便将卷宗启封,有校尉关上房门,其余人围坐在圆桌旁。
见齐平茫然,余庆解释道:
“林国忠……乃是先帝在位时,都察院左都御史。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记载了基本脉络,相比于各种细节资料,他更想看这个。
“按履历记载,陈年回京都后不久,便坐上了上元知县的位子。
“余百户,请随我来。”刑部主事笑呵呵的。
一眼扫去,案情如下:
……
林家数十口入狱,女眷充入教坊司,男丁流放三千里。
眼神变化,嗅出异常味道来。
毕竟,朝廷重臣通敌,太过不光彩。
“其他文书呢,有无记载?”一名校尉问吏员。
“我这里。”裴少卿有点兴奋地说道:
“我拿到的是证据部分,咦,竟是王显揭发的此案,这是他的证词。”
刑部主事摇头,啧啧称奇:“有意思了。”
毕竟是最少十五年前的事了。
路上,两人闲聊,气氛融洽。
领着众人来到案牍库,命手下吏员,将相关卷宗取出。
话音未落,捏着几张卷宗的余庆突然说:“不只是他们,人证里还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