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齐平吐了口气,意外的平静。
朝野轰动,先帝震怒,下令逮捕林国忠全家,亲自过问此案,后经三司会审,林国忠收押天牢,备菜市口斩首。
“无妨。”余庆对此,倒不介怀,案件有了方向,他高兴都来不及。
陈年的升迁,也是一笔带过,并未详写,我觉得,这里是个疑点。”
“让我想想……”他放下卷宗,按了下眉心,吐气道:
当时,他反复强调子爵身份,莫千户与我闲聊,曾提起,王显的爵位与当年的林国忠案有关。”
镇抚校尉普遍年轻,十几年的事,像裴少卿这种,完全没半点记忆。
这种故事,历朝历代的,他听得多了。
但更多人,还是一头雾水。
上元知县……虽都说,是个倒霉差事,但也是调侃居多,与西北军中小官相比,一步踏入帝国核心,没有大功,是不可能轮到陈年的。
权力最大时,只差一步,便可踏入内阁,后来……却因涉嫌通敌叛国,被先帝处死。
偏生,就在这时,西北军中传来秘报,有朝廷大员,涉及与草原金帐王庭勾结,输送利益,通敌叛国。
人证物证俱在。
“大家忙了一上午,也都辛苦,吃过午饭再去吧,这个点,等过去,刑部也午休了。”
“四人彼此相识……所以,武功伯说,自己与陈年乃旧识,王显则给他做白手套,行雅贿之事。”
“我只有些印象,此前,是我奉命将王显抓进诏狱的,恩,就在齐平你来衙门的那天。
饭后,一群锦衣起身,朝刑部赶去。
余庆指派了几名校尉,去盯着武功伯府,以及重审相关人员。
王显原本并非勋贵,也是在十五年前,调回京城后,才封赏的子爵。”
后,因此事影响恶劣,不宜宣扬,渐渐谈的人也少了……
一部分,专护卫皇城,也负责内城巡逻,分为数个卫所,统称“禁军”。
株连三族。
“这种大案,刑部肯定留有卷宗,要么,就还是找两人的家属询问。”
那王显……似是在此案中立下大功,方得了爵位。不过,再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
厚厚的一捆,递给余庆:
“所以,十五年前,揭发检举,或为人证,致使林国忠倒台的四个关键证人,分别是:
武功伯爵、王显、陈年、郑浩常。”
王显不用说,直接封爵,跻身贵族序列。
见众人看来,余庆有些不确定,说道:
但他看了眼一群手下,又望了眼太阳,说:
王显加封子爵,陈年做了知县,郑浩常得了神机营的缺……武功伯得享先帝恩宠。”
“武功伯爵!”
……
说着,他将一张纸递给齐平。
众锦衣眼神亮了,也都抖擞起来,却给不出答案。
众人一怔。
“如果想知道完整案情,从哪能获得?”齐平有些焦躁。
是的,这份卷宗上,提及,武功伯爵,也在证人行列。
“这四人当年在西北军任职,因为此案,立下大功,被调回京都。
“刑部!”裴少卿逮住机会,举手发言:
众人从善如流。
余庆点头。
瞪大眼睛。
可这块,文字记录却很简略。
嘶……这咋还越扯越大,案子套案子,坑越来越深了呢……齐平暗暗吸气,又问了两句,大家都不知晓内情。
非但是余百户,其余众锦衣,也都理所当然的神情。
“什么?”
“这便是了,各位可在隔壁堂屋阅览,屋内有笔墨,可自行抄录。若要带走原本,还得请示上官。”
十五年前……战争已结束许久,两人立了什么功,才能得此封赏?
要知道,这两人并非京都人,不是说,京都派过去镀金、短暂任期后自然调回的官员,而是真正的升迁。
刑部案牍库的养护情况良好,虽是十五年前的卷宗,竟也完好如初,只是有些泛黄。
齐平敲桌子:
“找人问,最后还要核查,不如一步到位,咱们去刑部!”
只留下刑部主事愣神,身为六部官员,眼力岂非寻常,他瞬间看出,这支队伍里,竟隐隐的,以那少年校尉为首。
余庆笑道:“多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他略微陌生的名字。
“而现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一个来历神秘的凶徒,连杀了陈年和王显,并在现场留下‘仇’字……”
说到这,齐平闭上了嘴巴。
与屋内众同僚彼此对视,大家屏着呼吸,眼里,流露同一个想法。
他们好像找到凶手了。
感谢书友:六月无悔1100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