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哥还懂救灾?”她扭头,低声询问齐姝。
齐平笑了,知道对方听进去了,便也认真回答:
反正主要给个思路,剩下的,给那些官员琢磨去。
以工代赈……不只是官府来做,更要交给民间来做。
但大部分,都在那些地方宗族,富户地主手中。
不过转念一想,对方并非地方官员,且如此年少,不懂民生也正常。
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先前发愁也就罢了,眼下有了思路,他恨不得立即回宫,与大臣商定具体方略。
青儿无语,扭头重新望过去。
也就是为了救灾,否则他都不想说这事。
云老也望了过来。
而归根结底,无非技术条件不够,与组织能力不足,办法再好,底下人办不利索,也是空谈。
万一就采纳了呢?
至于让民间参与到以工代赈中,历史上,是在宋朝成型的。
不时思索,目露亮色。
皇帝一怔,不解地看向他:“工赈不倚靠官府,依靠谁?”
不觉得富户肯出钱,除非用武力胁迫,可那样一来,地方便不稳了。
匪夷所思。
“不想齐公子竟有如此见解,当真令我大开眼界,今日,着实是来对了。”
桌旁。
“为何?”皇帝诧异。
本来也只是心血来潮一问,没期待一个少年能有什么惊人见解,便也耐着性子,解释说:
皇帝解释完毕,见少年校尉沉默不语,摇头道:
旁边。
皇帝只觉脑海中,一道电光闪过,这个思路,是他没想过,也没听过的。
如果说,起先还有些犹豫,但当与齐平深入探讨过后,心中便愈发笃定起来。
此法可用!
他说这些,也并非闲聊,只是觉得,这人既然与六部有关,若是能将自己的提议呈送上去,也是好事。
归根结底,没觉得齐平能有啥好主意,毕竟满朝文武都束手无策,想来……大抵是年轻人的一些天真烂漫的空想。
皇帝愈发皱眉,心中嘀咕,这校尉虽有才学,但看起来,并不如永宁所称赞那般,竟似乎,连这些都不懂。
皇帝顿时陷入沉思。
果不其然,“工赈”是有的,但他发现,这位金先生口中的“工赈”,还处于一个发展期,并不完善。
一个校尉,竟有此等经世之才……
介时,只要许给当地富户,比如说,谁家肯出钱粮,雇佣灾民修一段官道,那么,路成以后,几年之内,这条官道的税收,便依照比例,分给那一家,桥梁堤坝同理。
齐平据理力争:
“其二,即便粮款可及时送达,地方官吏却不免有贪墨之举,更何况,洪灾一起,山匪挟裹流民,地方不稳,这工赈能有几分成效,犹未可知。”
说与做,终究是迥异的,齐平也许能做个好幕僚,但这般年纪,又无科考身份,去实干,大抵是不行的。
“此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若当真可行,运粮难题的确迎刃而解,可如何杜绝吏员贪墨?”
“哦?”云老意外,道:“齐小友说说?”
桌旁,皇帝目光灼灼。
心说,你倒真不客气……
例如宋仁宗期间,两浙地区发生饥荒,范仲淹便曾召集各大佛寺的首领,对他们说:“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这一幕,看的不远处与齐姝分食糕点的青儿表情古怪,内厅侍卫也是神情怪异。
皇帝收敛思绪,顿时坐不住了。
按照齐平的说法,俨然从单方面的索取,变成了多方共赢。
接着,他便将自己记忆中,一些规章制度说出来,也不用太细。
但云老教书育人多年,虽不抱希望,但不介意听齐平说一说。
齐平也笑道:
“只是我私人的一些想法,未必合用,金先生姑且一听,若是觉得有可取之处,能帮到灾情,最好,若不合用,便当我胡说。”
那是经验的累积,不是聪明才智可解的。
齐平理所当然道:
“当然是地方富户大族了,我听闻,宛州也是产粮之地,年景好时,还有余闲售卖外地,所以,宛州的储备粮食其实很多。